发新话题
打印

回顾:静海寺与《南京条约》

回顾:静海寺与《南京条约》

静 海 寺 与《 南 京 条 约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bbs/index.php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2年,镇江陷落了。失去屏障的天朝第二大都会――南京,已在英军虎视耽耽的视线里。
  南京是两江总督府所在地,辖江苏、安徽、江西,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东南部的军事重镇。
江南地区人杰地灵,交通发达。盛产鱼米、丝绸、棉布、茶叶、水果,富甲天下,是清政府的财库,在经济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谁占据江南地区,谁就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英国侵略者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认定,进攻南京,就是打在清政府最要害的部位,也就等于掐上了道光帝的脖子,他就不得不低下他“高贵”的头颅。“占领这个古城”,“这种胜利可以使大官们出来谈判”。英国侵略者抱定了这个想法来到南京城下。
  1842年8月4日上午11时15分,载有72门大炮的“康华丽”号首先到达南京城外,在以后的五天内,70余艘欧式舰船先后集结到南京下关江面上。炮口下的南京城已成为一座危城。它拥有的军队不过6000人,而且半数都是吴淞、镇江战役溃兵;原本还有的一些明末制造的生铁大炮,多半已调往已经失守的前线。它的防御力量远远不如乍浦和吴淞,此刻几乎是赤手空拳地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
  两江总督牛鉴见大军压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更是频频向清廷奏报,要求道光帝迅速议和。
  在道光帝面对南京危局不知所措,发愁苦闷的时候,钦差大臣耆英不失时机的说服皇帝议和。道光帝同意议和。
虽然清廷从皇帝到大臣,求和的决心已下定,但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去铺设投降的台阶。已经打发不少人去过了,从现存双方照会内容看来,似乎一直未能沟通。耆英、伊里布、牛鉴,在这十万火急的当口,面对迫在眉睫的英军,却好像遥隔千万里。他们都不具有进行这种谈判的经验,连英国人一直要求的"全权"是什么意思也弄不清楚,但又想体面地、不失高贵地投降。谁可以担此重任?他们议遍成群下属,竟找不到一个。最后选中的是伊里布家人张喜。为了面子好看,在张喜临来南京之前,耆英送他五品顶戴。就这样,一名并不是朝廷命官,暂时戴着五品顶戴的家仆,竟然成了一个大国在重大事件中进行谈判的代表。伊里布8月8日赶到南京,立即派比他早一天到达南京的张喜前往英舰。张喜带去了伊里布的照会。英方对照会内容很不满意,责问“全部是空话,有什么用?”9日牛鉴又将许诺“赎城”的金额从60万升至100万。10日深夜伊里布、牛鉴派出的差弁带回一个惊人的消息:英军将于明日攻城。南京城内顿时一遍混乱。
  8月12日,根据英方的约定,耆英、伊里布派张喜、黄恩彤等前往英舰谈判。璞鼎查则命令其秘书麻恭少校和中文翻译马礼逊为英方谈判代表。
  夏季的南京素有火炉之称。难当的酷热使英国人觉得坐在船上说话太不舒服,有意找一个凉快一些,宽敞一些的地方谈判。由于静海寺建筑规模宏大,而且当时下关几乎没什么建筑物,所以它就格外的显眼,英国人在舰船上就看到了这座寺庙,当天中午就将谈判转移到静海寺进行。



  
张喜身为谈判代表,却在下令打扫寺院,布置谈判场所,派定迎来送往的人员,安排向城里大员通报谈判进展情况,甚至招集地保,通知居民不必见了洋人就惊慌逃难等琐碎事务上,显示出了作为一个家仆的本领。而在谈判的时候,他则成了一名听客。马礼逊逐条开出了议和的条件,并叮嘱张喜:清方将英方条件再抄录一遍,如果有不同意见就写在清方的抄件上;第二天中午继续谈判,到时候必须把钦差大臣对议和条件的意见和道光“便宜行事”谕旨的原件带来。


  








        8月14日,被清扫过的静海寺,尽管大殿已经坍塌,但仍显得干净而整洁。附近的居民围在一旁,十分好奇地观看姿态各异的谈判者的到来。中方代表江苏按察使代理布政使黄恩彤、四等侍卫咸龄与英方代表秘书官麻恭、翻译官马礼逊重新开始谈判。主客在一张八仙桌旁的四张太师椅上相对坐下来。先前的那位主角张喜此时只能站在一旁,未敢发言。这次郑重其事的会谈主要解决了一件事情:出示并确认双方的“全权证书”。
  8月24日,对古老而又沉寂的静海寺来说,是一个热闹非常的日子。由清政府做东回请璞鼎查一行。因为四天前,由张喜出面安排了三大员拜访璞鼎查。那天上午11时许,当载着耆英、伊里布、牛鉴等一行数十人的“皇后”号火轮船靠近英军旗舰“康华丽”号时,旗舰上一片"节日景象":士兵们身穿崭新的制服,手执新式来福枪,分两队列于甲板的过道上。一番礼仪之后,主人先请客人们品尝一杯“樱桃白兰地”,然后带三大员上船参观。但别以为这是什么高档待遇,恰恰相反,璞鼎查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在耆英等人的面前抖抖威风,用坚船利炮吓唬他,叫他不敢再讨价还价。这一着果然灵,后来耆英等人向道光帝奏报投降的经过时称,以前只是听说英国人的船坚炮猛,今天亲眼看到了他们大炮的厉害,我们肯定打不过他们。这充分暴露了清朝官员在侵略者大炮淫威下的卑怯心理。
  回访原来是安排在22日的。那天,耆英、伊里布、牛鉴都到静海寺等候,结果英国人没来。派人去问,说他们要进一步研究条约的事情,没有时间。
  上午10时,三声礼炮响过,英国人分乘40多只小船登岸后,中国官员率领的将近20只轿子把他们接往静海寺。
  经历了数百年岁月的静海寺,门面墙壁粉刷油漆一新,装点得如华美的宫殿,“室内悬挂着绣花的彩绸,圆而大的宫灯……,彩画极美,屋顶下悬,饰以珠串,地铺红毡,桌椅都以绣花紫绸铺盖;正堂里还摆下了极其丰盛的酒席,连英国人都失声赞叹……”
  三大员远远出迎,顿时鼓乐齐鸣。头戴红缨斗笠的清军卫队徒手而立,一脸的恭敬;而英军的卫队却全部手持武器,目空一切地从清军卫队跟前走过。
  英国人在整个“议和”过程中,一刻也没有放弃用武力征服的念头。请你上他的舰上去是如此,到你静海寺来也是如此,动不动就扬言攻城  更是如此。目的就在于,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要什么你就得给什么,不然我就揍你。这那里是在议约,根本就是在胁约。
  杯觞交错,佳肴满桌,除了让敌人大饱口福外,没办成什么正经的事。至此,在静海寺的谈判就算结束了。曾经因郑和航海而辉煌于世的金陵名刹,从此蒙耻含辱。
  8月26日,应英方要求,双方主要代表在南京城内的上江考棚审理定条约的最后文本。
  8月29日1842年8月29日,在下关江面的“康华丽”号上进行了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从此拉开序幕。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