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偏方释言

偏方释言

偏 方 释 言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立军编辑

        壬午年春月,宁波朋友鄞县麻承照君,为随随堂主及我等结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中国画集。再小的集子只要成书总得有个序、跋、前言或后记,这是不能免俗的。 

  自撰小序只得数百字,除却内容苍白版页也空出了许多,为“构图”计,插空写了一帧《习画偏方》补白。“偏方”言简,不能尽意。近日得闲,以“释言”续之。

  “画画是件极难的活计”,翻一下古代、近代和现代画册,不难发现各个山头都已被人占满,后续的大师们又把山头“打造”得更加“高远”,后学者只能高山仰止了,习画之艰难有感于斯。

  所谓“偏方”实乃笔者习画之心得,聊以慰藉自疗而已,绝无为他人号脉、开方,混充郎中之意。兹重录偏方于下:

  祖传胎粉4分 、 悟性根6分 、 情操秉性籽5分、 陈年字画浸汁3分、 师友津液4分、 神游旧履数双、 文史哲蠹虫8条、中西综艺汤适量 、药引:自我重读旧作时沁出之冷汗。

  以上八味温火炖熬,不焦不躁,越久越好。

  切记:无药引则无效。
  功效:常服绘事益进,日见成熟。久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物我两忘,荣辱不惊。

  祖传胎粉 “祖传胎粉”指的就是爹妈给的天份,科学的说法就是“遗传基因”。它是个躲得“远古而深邃”的幽灵。画人唐阿三的爹妈可能是农夫或工匠,但从时光隧道中追回去,可能阿三体内就有唐伯虎的书画基因。对演唱艺人来说,“天生一副好嗓子”,这时的基因显现极为重要,而画家绘画天赋的显现则需要一个“挖掘和开发”的过程。在成事上,“天分”与艺术家的悟性、秉性相比较,“功能”相对讲要小些,但必不可少。没有“天分”的美术爱好者真要以绘画为职业,还是比较累的。

  悟性根 一个人的悟性是很难以量化来确定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悟性高下也无法用其他东西来类比。悟性是一切事业有成的原始积累和催化剂,悟性高者一通百通——只要他想,只要他愿意,成事皆有可能。悟性是什么?悟性有先天的成分;悟性有后天的造化,悟性是善学、善思、善辨的果实。

  情操秉性籽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文如其人,俗话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人的秉性、情操除却基因带来的“天生一副臭脾气”外,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磨砺,都可能影响、造就一个人的禀赋。一个画家的秉性对自身绘画语言的个性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乃至喜好创作作品尺幅的大小都与画家的秉性有关。潘天寿的大,黄宾虹的小,优劣不在大小。有人一辈子只画小品,写诗、写散文,也不乏大手笔。骨子里俗的人,再粉饰也是摆脱不了俗气的。

  陈年字画浸汁  如果说世界上有不灭的永远的东西,那么艺术经典就是这不灭的东西,永远到天老地荒。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西施,见仁见智的差异使精华与糟粕在同一条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大浪淘沙也淘不净。切记,在陈年字画中,有的养眼,有的伤眼……

  师友津液  “三人行必有吾师”这是常挂在我们嘴边的套话,而在学术上肯说真话的朋友很少,能中肯地说些批评话的更少;不爱听好话的很少,爱听批评话的就更少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也是人之常情,这是无可奈何的。其实,师生之间、朋友同道之间经常聊聊,聊些艺术或与艺术无关的话题都是件好事。许多“吐沫星子”是养人的,有时一句话,言者无意,听者却受用终身。

  神游旧履 阅历,是一个人从幼稚趋向成熟的阶梯,“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心智的开发。先贤们骑着毛驴、驾着牛车乃至徒步,或留下“唐诗之路”或“搜尽奇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任何艺术形式都脱不开的根蒂。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洋画的“写生”与中国画的“写意”(非对应工笔画之写意)大相庭径。国画家的对景“写生”主要还是“心路”的体验。打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同是视觉艺术,同样地采风,西洋画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花或花粉,而“中国画”最终呈现出的是“感受”后酿出来的蜜。

  文史哲蠹虫 宗教崇尚修行,习武讲究童子功,饱读“四书五经”是中国文人画家的“童子功”。习中国画的人不读一些文史哲的书籍,不能说寸步难行,至少也是无法大步上进的。学术需要融通,伦勃朗是艺术大师又是科学家;学问需要博采、贯通,古今的大师已为我们做出榜样;学业需要精进,读书,读好书是唯一的途径。

  中西综艺汤  艺术上不要谈与“国际接轨”,至少在美术上不能说。那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有各的高招,但又不存在“排他性”,非但不存在而且还是相融的。高科技的今天,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村民们在拥挤的空间里“血缘”混杂是极有可能的,时不时地还会有一些“新种”出现。中外艺术的相互渗透是必然的,也是适时的进步的。偏方对“中西综艺汤”开出“适量”,意在“保护物种”又不失与时俱进。学养是一种积累,时髦的说法叫“综合素质”,美术与文学、音乐、戏剧有着不解之缘。时下“诗书画印”全能者实属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传统精神的流失。任何艺术门类,技巧都是有限的,而“画外功夫”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所谓“画到后来”画修养,就是这个道理。

  绘画是一块闪烁着各种内涵的晶体,学识的集结构造了它的闪光面,经典的艺术品就是价值炼成的钻石。

  药引:自我重读旧作时沁出之冷汗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则有关罗丹的故事:罗丹坐在自己不久前创作完成的一尊雕塑作品面前,发呆、愁眉不展。朋友们不解地问他,怎么啦。罗丹叹曰:“我已经看不出自己作品有什么毛病了”。这就是罗丹之所以成为罗丹的道理。

  可以说,所有的艺术成品都是有遗憾的作品,这是所有有自知之明的艺术家的共识。对自己以前作品的满足、自恋只能说明:今天的你至少在“眼格”上都没有提高。过去怎么好,只有体育运动员可以说,因为它有极限。艺术家不能说,美术家更不能说,“艺无止境”——能力和机缘不可能让您得到十全十美。完美的只有“上帝”,因为他不具体存在。

  令人汗颜的旧作,常使我们尴尬和不安,唯有认真地画好每一幅画,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明天。

  壬午年 大雪前
  选自《拾得/张华胜手稿》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