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山西佛教--五台山

山西佛教--五台山

五 台 山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立军编辑

       五台山的佛教,据说是从东汉年间开始的,明代的《清凉山志》有相关的记载。山上有寺庙建筑物的时间实在东汉永平年间。要是那时开始算,五台山佛教也有1908的高龄了。

   1,汉朝佛教发展

        汉明帝刘庄时,印度的两个菩萨,一个叫摄摩滕,一个叫竺法兰,带了释迦文佛画像和四十二章经来中国传教。永平十年(67年)十二月,他们来到了我国现在河南省的洛阳市。第二年,他们就在洛阳建了白马寺。就在这一年,摩腾和竺法兰两个菩萨又来到清凉山礼佛时,看到清凉山是文殊菩萨居住和讲经说法的地方,而且山上还有阿育王舍利塔。所以,两个菩萨回到洛阳以后,就奏请汉明帝刘庄在清凉山上建筑寺院。因为刘庄是崇信佛化的人,所以一奏就准,便决定立即建寺。又因为清凉山的山形和印度释迦牟尼修行处的灵鹫山相似,所以就把所建的寺庙叫做大孚灵鹫寺(现在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候起,五台山就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佛教中心。

     2,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

        北魏时(386——534年),又将灵鹫寺进行了扩建。魏孝文帝时(471——499年),环绕着灵鹫山峰增添了十二个寺院。今天我们看到的显通寺就是当年的善经院,菩萨顶就是当年的真容院,其余十二个寺院的遗迹都不复存在了.北齐时(550——577年),又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增加了二百多座寺院.

     3,隋朝佛教发展

        隋文帝时(581——604年),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合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演教之地,所以五个台顶的寺庙里都供奉着文殊。不过,五个文殊的名号却完全不同:望海寺供聪明文殊,普济寺供智慧文殊,法雷寺供狮子文殊,灵应寺供无垢文殊,演教寺供儒童文殊。据记载从唐太宗到唐德宗(627——805年)一百七十多年的时间内,凡到五台山朝山的人,都要到台顶的寺庙礼拜,叫做朝台。在唐代贞观(627——649年)和乾元(758——760年)两朝皇帝时,又建了十座佛寺。中唐时期五台山图传至日本,后又传到敦煌,绘入敦煌壁画.

     4,北宋佛教发展

        北宋时(960——1127年),台内台外仅留下佛寺七十二所。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曾分析云:一是因为经过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和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的“三武一宗”四次大灭法毁坏了不少寺庙;二是因为五台山处于偏僻地区,常有匪盗盘踞,对寺庙也有破坏.然而,北宋的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和仁宗赵祯三朝皇帝仍然信奉佛教。据记载,这三朝皇帝留在五台山的“天书玉札”就达三百八十轴。唐宋以来,日本、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的僧侣与五台山素有往来.

    5,元明朝佛教发展

        元朝(1271——1367年),世祖至元二年时,曾造了一部经,敕送五台山善住院,并且令僧披阅。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时,还亲自朝台一次,并敕令建了大万圣佑国寺,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时,又朝五台山,并建了善门寺。另外,在元朝时期还修补了十二佛刹,使五台山的寺院大为改观.明朝期间(1368——1644年),五台山有名寺庙,台内有六十八座,台外有三十六座,共计一百零四座。不少皇帝把库内的金钱送上台山,修建佛寺。相传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还派人到西藏将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大弟子蒋全曲尔计请到北京。第二年,蒋全曲尔计到五台山又弘扬黄教佛法。这是黄教传入五台山的开始.

        自此以后,佛教在五台山不断发展,到今天五台山已经成为我国的佛教圣地,相信五台山的明天,五台山佛教的明天一定更加辉煌!

五台山历代高僧大德

慧远大师 334~416年
        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21岁时,与其弟慧持到河北曲阳恒山拜道安为师,精研“般若性空”之学。太元六年(381),登江西庐山,住东林寺传法,并创结莲社,提倡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被后世尊为净土初祖。他曾在五台山萨埵崖结草为庵,弘扬佛法。

昙 鸾 476~542年
       北魏雁门(今山西代县)人。14岁时出家于五台山佛光寺,终年诵读内外经书。后游名山,行至洛阳,逢印度大法师菩提留支,授以观经,法道大进。从此广行教化,注释经义,行医治病。后返北魏,魏主尊其号为“神鸾”,敕住并州(今太原)大岩寺,晚年移住交城玄中寺。昙鸾发展了净土宗,著作有《往生论注》、《无量寿经论注》等。

灵 辩477~522
        幼年出家于悬瓮山(今太原天龙山),专研《华严经》。北魏熙平元年(516),顶戴《华严经》到五台山,行道五顶之间,足破血流,曾无少怠。一连三年,精勤如一,终于悟通“华严法界七处九会”,为解释《华严经》造论100卷。从此誉满魏境,被孝明皇帝请于式乾殿,敷扬奥旨。后终于清凉山。他是佛教史上注疏《华严经》的第一位高僧,对五台山文殊道场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法 聪468~559
        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俗姓梅。8岁出家,为襄阳景空寺僧人。自小精心苦修,穷研经论。25岁时东游嵩岳,西涉武当,北至五台山北山寺,为众僧专讲《四分律》。门人道覆录为《四分律疏》六卷,传于后世,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解释《四分律》的著作。他为五台山北山寺戒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道 宣 596~667
        润州丹徒(今江苏)人,俗性钱。16岁落发,入日严道场。约20岁时,到大禅定寺依智首受具足戒,研读《四分律》,专研律学。后在终南山建立戒坛,传授具足戒,成为南山宗主,律宗南山宗的创始人。常四方云游,曾到五台山,在中台弘律传戒,整顿五台山学风,使五台山律学转变为律宗。道宣创宗之后,戒坛遍于全国,五台山拥有了中国北方著名的戒坛。

解 脱     ?~653
       五台人,隋末唐初高僧,华严宗的先驱之一。初出家于五台山昭果寺,后定居于五台山佛光寺。其时华严之学大盛,解脱精研华严,在寺弘传佛法近50年。因他德行高洁,慕名而来听讲者日达万人。他重修了佛光寺,扩大了五台山佛教的影响。

慧 祥 唐代高僧
        乾封二年(667),与狮子国僧释加密多罗同登五台山。总章二年(669)又上五台山送玉石舍利函,驻锡2年。调露元年(679),撰成《古清凉传》。该书为最早的五台山志书,因其所记为亲眼所见,又考证了往昔文字记载,编写认真严肃,故有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窥 基632~682
        京兆长安人,俗姓尉迟,伯父是唐代名将尉迟恭。贞观二十二年(646),玄奘收其为弟子。曾参与玄奘译场,同玄奘合译《成唯识论》、《唯识二十论》等八十卷,本人著述宏富,有“百部疏主”之称,并创立慈恩宗。唐永隆年间,至五台山礼佛,住一年多,开创了五台山的唯识宗派。

佛陀波利
        今克什米尔一带僧人。闻中国五台山文殊灵迹,于唐仪凤元年(676)到五台山,虔诚礼拜。后返本国,取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于永淳二年(683)再来长安,奏闻高宗,奉敕与正顺译为汉文。译成后又上五台山,隐居于金刚窟,从此不出。是来五台山的第一位外国高僧。

隐 峰
         唐代福建邵武人。 幼年出家,初侍马祖道一,又与石头和尚谈经论道。元和十一年(816)自衡山登五台,弘扬洪州宗旨,在五台山开辟了洪州宗禅宗道场。行为怪诞,自在洒脱,寂时立化于五台山,传为佳话。

不 空705~774
        具名不空金刚,名智藏。原为北印度人,自幼随叔父来中国,拜金刚智为师,学习密教。与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师,是中国密宗创始人之一。大历二年(767)派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阁寺,继又造玉花寺,并奏请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21人。此后,金阁寺遂成密教中心。大历五年(770)亲自到五台山修功德,为普及文殊信仰,奏请在天下著名寺院都建文殊阁,作为五台山主道场的支院。寂时遗嘱将自己的一切私财施舍予金阁寺与玉花寺。

含 光 不空弟子中的六哲之一
        永泰二年(766),同天竺僧纯陀至五台山修建金阁寺与玉花寺。含光为金阁寺第一任住持,开坛灌顶,广度四众,传授密法,弘扬密宗。大历二年(767),奉不空之命在清凉寺造大圣文殊阁。大历四年(769),把长安先天寺东塔院辟为金阁寺下院,从而把五台山佛教的势力扩展到了长安。

澄 观738~839唐代高僧。
        字大休,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历十一年(776)到五台山,寓于大华严寺(今显通寺),应寺主之请开讲《华严经》。从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在大华严寺七处九会殿撰写《华严经疏》,4年完成,共60卷,即现存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贞元十二年(796),唐德宗礼迎入京,命与般若三藏一起译出40卷《华严经》。贞元十五年(799)诏授镇国大师称号,任天下僧录。元和五年(810),召入内殿讲经,赐号清凉国师,并赐金印,令主持全国佛教。穆宗、敬宗相继封大照国师,文宗又加封大统国师、七帝门师。后世尊为华严四祖。由于他长期居住五台山,使五台山成为华严宗的重要阵地。

法 照
        蜀人,从衡山弥陀和尚学习净土,创五会念佛,人称“五会法师”,影响甚大。唐代宗尊之为国师,净土宗尊之为四祖。大历五年(770)至五台山礼佛。贞元十五年(799)兴建了具有六院(律院、库院、华严院、法华院、阁院、佛殿院)规模的竹林寺。律院的万圣戒坛,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二处戒坛之一,远方僧侣多来此受戒。法照对弘扬净土,发展五台山净土宗起了很大作用。

圆 仁794~?
        俗姓壬生氏。开成三年(838)以请益僧身份由日本入唐,于开成五年(840)四月二十八日到五台山,从大华严寺志远受天台教义,巡礼5个台顶,游览了竹林寺、金阁寺、法华寺、灵境寺、菩萨寺等处,凡50天,于7月7日离五台。大中元年(847),他带经典800多部及多种佛像回国,传台密二教,为日本天台宗第五代座主,后世称慈觉大师。他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翔实地记录了在唐的见闻经历,是中日佛教关系史的珍贵资料。

延 一
        宋代五台山僧人,俗姓郗,号妙济大师。为赐紫沙门,任大华严寺坛长,住真容院。于嘉祐年间,用三个月时间撰写成《广清凉传》,计4.5万字,较《古清凉传》增加了唐初以来佛教的新资料。资料丰富,内容充实,为广泛宣传五台山、发展五台山佛教事业做出了贡献。

真 宝
        俗姓庞,雁门代州人,法号洪济大师。青年时期出家于五台山太平兴国寺。北宋末年,任五台山僧正司僧正。为抗击金兵,真宝在五台山组织僧众习武练功。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攻代州城,真宝率僧兵协助官兵守城。代州知州投降,真宝率兵退守五台山区。后因寡不敌众,真宝力尽被擒。金兵劝降,真宝云:“吾既许宋皇以死,岂当妄言也?”怡然受戮。

胆 巴1230~1303
        原名庆喜称,亦名功嘉葛剌思,号金刚上师,八思巴的弟子,西藏突甘旦人。中统年间(1260~1263),经八思巴推荐,诏居五台山寿宁寺,将近10年。皇庆二年(1313),追封为“天觉普惠广照无上胆巴帝师”。随着胆巴住台,不少蒙藏喇嘛居于五台山,使五台山的喇嘛教从此兴盛起来。

弘 教1271~1337
        元代五台山弘扬慈恩宗的著名高僧。俗姓张,名慧印,关西人。自幼信佛,出家为僧。攻读佛经无不扣之门,但专以唯识为归。皇庆元年(1312),元仁宗赐紫衣香药,并遣旌幢送至五台山万圣佑国寺,以主法席,为该寺第四代住持。至治二年(1322),英宗瞻礼五台山,弘教陪驾。英宗回銮,陪驾至京,在永福寺校正藏典,授太子、贵人菩萨戒。后元文宗诏住天承寺,授司徒一品银印不受。寂后葬于台山。

金璧峰1307~1372
        俗姓石,祖籍乾州永寿县。6岁出家,后依师所嘱,游五台山,建灵鹫庵居之,又至北台北麓文岫山普光寺藏修。在普光寺期间,弘扬华严之学,制佛事梵音42奏,为发展五台山佛教音乐做出了贡献。至正十年(1350),元顺帝赐号寂照圆明大禅师。明洪武三年(1370),太祖赐紫衣、衣钵,并赐御制诗慰问。

孤 月 
        俗姓张,燕京(今北京市)人。父母双亡后出家,初学经教,又修念佛三昧。师父亡,遇五台山寿宁寺僧清善而至五台山执僧务,易名曰净澄。后于五台山古华严寺修习禅观得悟,入四川飞雪山苦修禅行。成化元年(1465)还五台山,在华严谷建普济寺(今碧山寺),精进修行,后终于该寺。著述有《清凉语录》,留诗5首。

真 可1543~1603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字达观,晚年自号紫柏。吴江(今江苏苏州)人。少任侠。17岁遇虎丘僧明觉,遂从出家。20岁受具足戒,后策杖远游,参访知识。曾于万历元年(1573)、十四年(1586)、二十年(1592)三次至五台山礼佛。曾于五台山创刻藏经,后移径山完成,世称《径山藏》或《嘉兴藏》。与憨山德清为至交。终身不受请开堂讲法。万历三十一年(1603)因“妖书案”被诬,自尽愤死狱中。主要著作被辑为《紫柏尊者全集》30卷,弟子钱谦益又纂《紫柏尊者别集》4卷、《附录》1卷。

妙 峰 1540~1612
        明代僧。俗姓续,名福登,山西平阳(今临汾)人。12岁出家,苦行潜修,遍参江南耆宿,后归中条山结茅静修,大有所悟。万历三年(1575),与憨山德清同往五台,卜居北台下龙门之妙德庵。曾建丛林、修桥铺路20余年,兴大道场10余处,主持建造峨眉、普陀、五台三处铜殿及太原双塔寺、十里长桥等宏大工程。晚年由万历皇帝敕命住持五台山护国圣光永明寺(今显通寺),敕封“真正佛子”。李太后亦拜其为师,时称“为人师表,法门砥柱”。

镇 澄1547~1617
        明代僧。俗姓李,字月川,号空印,宛平(今属北京市)人。15岁出家,36岁(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应妙峰之邀至五台山,共建无遮法会。后应塔院寺住持圆广之请,撰修了五台山有史以来第一部比较完整、翔实的志书《清凉山志》,并讲解诸经。万历三十四年(1606)同雪峰等创狮子窝十方净土院。后又修复竹林寺、南台,三演《华严》。著作有《楞严正观》、《金刚正眼》、《物不迁正量论》等多种。

德 清1546~1623
        明代僧。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人。十九岁受具足戒,学华严、净土念佛。万历三年(1575)至五台山,居北台龙门妙德庵。见有憨山,默取为号。万历五年,遇莲池袾宏,留谈数日,是年发悟。后至牢山住持海印寺。万历二十三年(1595)以“私创”寺宇罪充军广东,住宝林寺阐弘禅宗,被视为“中兴曹溪”的人。著作有《法华通义》等多种,弟子辑为《憨山老人梦游全集》55卷。与莲池、紫柏、蕅益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主张禅、华严二宗融合,释、道、儒三教一致。

阿王老藏1601~1687
        清代僧。俗姓贾,燕京(今北京)西山人。10岁出家,18岁受具戒,究明瑜伽密法。顺治十六年(1659),奉诏至五台山,总理番汉事务,食奉台邑,住菩萨顶。康熙二十二年(1683),圣祖幸临所居,敕封为“清凉老人”,并赐龙袍、貂座等物。他修葺寺庙,讲经说法,整理经藏,为五台山佛教做出很大贡献。圆寂后,圣祖特赐金营葬,塔于五台山凤林谷。

老藏丹巴1631~1684
        俗姓赵,山东莱州(今掖县)人。拜京师崇国寺僧为导师,又拜西藏沙门蓝建巴为师。到五台山后,居中台顶和罗睺寺数年。顺治十六年(1659)由朝廷推选为清凉山住持,翌年来到五台山,住菩萨顶。第三年受钵莅位,重修经堂。康熙皇帝巡台至菩萨顶,深感尊严峻肃,奖励有加。既而命其修五顶精蓝,更悉力惮思。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陈请菩萨顶大殿改覆碧琉璃瓦。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皇帝第三次巡台,敕封他为“清修禅师”、提督五台山番汉大喇嘛。他还在镇澄《清凉山志》基础上,编纂了《五台山新志》10卷,新增不少内容。

若必多吉1717~1786
         宗教、政治活动家,佛学家,翻译家。亦名业西丹毕蓉梅,即三世章嘉呼图克图。甘肃凉州人。学识广博,懂汉、满、蒙、藏、梵等多种文字。雍正十二年(1734)袭封“灌顶普惠广慈大国师”。在辅佐清廷维护国家安定、促进蒙藏与祖国统一中贡献卓著。著文及翻译佛经百余部。乾隆十五年至五十一年(1750~1786)的36年间,每年夏季在五台山静修,先后住善财洞、金刚窟、普乐院、菩萨顶、镇海寺。于乾隆三十二年撰藏文《圣地清凉山志》,写了赞美五台山的《道歌》。寂后乾隆皇帝予以“金顶玉葬”,塔于镇海寺普乐院。

印 光1861~1940
        近代僧。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姓赵,名绍伊,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光绪八年(1882)出家,专修净土。1887年到五台山礼佛,住碧山寺。曾动员寺僧修筑水渠,解决了寺院吃水的困难。1930年至1933年,在苏州报国寺修撰了五台、普陀、峨眉、九华佛教四大名山志书。卒后佛徒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著有《净土决疑论》、《嘉言录》等。

能 海1886~1967
        五台山僧人。俗姓龚,名学光,字辑熙,四川绵竹人。39岁出家,法名能海。1929、1940年两度入藏求法,深得藏密奥旨。1936~1937年在五台山任广济茅蓬方丈,组建金刚院。1950年曾参与接待入藏解放军代表。1952年出席维也那世界和平会议。同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53年率部分弟子到五台山清凉桥,修复吉祥寺律院,重建道场,就寺安居。1954年参加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8月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国庆典礼。1955年2月出席新德里亚洲和平会议。1958年从清凉桥移住广济茅蓬,讲经译述孜孜不倦。“文革”中身受摧残,1967年元旦圆寂。后落实政策,恢复名誉,塔于台怀镇东宝塔寺山上。

法 尊1902~1980
        现代僧人。俗姓温,字妙贵,河北深县人。早年于五台山广宗寺出家。曾受学于太虚、大勇。1933年入藏,深究藏文三藏及藏传佛教制度。1936年回重庆主持汉藏教理院,越10余年。1950年到北京主持菩提学会藏文译事。1953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56年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并主讲佛教经论。1980年任中国佛学院院长。寂后塔于五台山广宗寺。生平译述甚多,如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密宗道次第论》、《辨了不了义论》,以及汉文三藏阙译要典《现观庄严论》、《辨法性论》等,均由他首次译成汉文而得以流传。

通 愿1913~1991
        中国当代名尼。俗姓翟,名尧臣,祖籍山东。祖父辈迁黑龙江双城。自幼读书,1937年念至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经济系。1940年从慈舟(1877~1958)出家,法名通愿,号妙体。1941~1955年北京通教寺参学,依止开慧比丘尼,开始弘法生涯。1956~1969年随师及母居五台山。“文革”中遭受折磨。1972~1985年住五台山南山寺,弘传戒律,培养僧才。此间,曾在成都、大同两次为出家女众传二部僧戒。后又居繁峙圭峰寺、陕西终南山大愿寺弘戒,并建弘戒道场“吉祥精舍”。曾任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一生简朴,清高淡雅,志坚行苦,爱国爱教,广为僧俗称颂。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