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2
发新话题
打印

历代书法漫谈

历代书法漫谈

历 代 书 法 漫 谈

(滴水草堂书画网)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 ----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221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 ----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
1
)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
)西狭颂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 (公元171)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3
)埔阁颂
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4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5
)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品。
6
)礼器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7
)曹全碑
汉代隶书。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十月刻,1956 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
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8
)华山碑
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 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
9
)史晨碑 东汉隶书。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灵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说:"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 (乙瑛碑) 、韩敕 (礼器碑)之右。"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10
)乙瑛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 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11
)石门颂 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148)刻。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
12
)衡方碑
汉代隶书。
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此碑字体方拙朴实
,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
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翁方纲说:"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
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两汉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隶书即源于此。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
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
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
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
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
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魏、西晋书法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见彩图《范式碑》(部分三国· ))、《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上尊号碑》
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
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碑刻笔画都
是方棱的尖角,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其中少数如《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
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
意趣。正始时(240249)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
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
邯郸淳所书,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
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天发神谶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见彩图《天发神谶碑》(部分三国·))。《谷朗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禅国山碑》为篆书,笔法浑厚,
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受禅表碑》(三国魏)
《曹真碑》(三国魏)

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著名碑刻《郛
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
工整的隶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
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


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
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著名的
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左墓志》、《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
芳墓志》、《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
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隶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
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
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
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
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这种定
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
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
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
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
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
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见彩图《平复帖》(东晋))
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
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
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
残卷相似。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
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
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
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
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
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
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
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
资料。

《三国志》写本残卷(西晋)


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卫岘、锺繇、胡昭、韦诞、皇象、苏建、卫、索靖、卫恒、陆机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锺繇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墓
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丛帖中。皇象有《急就章》,
流传有松江刻本和其他刻本。索靖的《月仪帖》、《载
妖帖》、《七月帖》,卫有《顿首州民帖》等。宋代
《淳化阁帖》、《大观帖》都收有魏晋书法家的作品。


十六国书法 留存到今天的碑刻不多,前秦有《邓
大尉祠碑》、《苻氏广武将军产碑》,北凉有《沮渠
安固造像碑》、《佛说十二因缘经幢》,后秦有《辽东
太守吕宪墓表》,后燕有《崔墓志》等。除《邓大尉
祠碑》为隶书外,其余都是隶楷过渡时期的楷书。《苻
氏广武将军产碑》书法奇恣,用笔随意挥洒,极富变
化,丰韵朴拙,为十六国时最著名的碑刻。《沮渠安固
造像碑》为沮渠安固在高昌所立,原石在新疆吐鲁番高
昌故城出土,后被盗运到德国柏林。沮渠氏是匈奴后裔,
汉末定居甘肃西北,称为甘水胡。此碑字和十六国时写
经相似,用笔带有隶意,是隶楷递变时期的书体。


十六国写经有年号可考的有:前秦甘露元年(359)
《譬喻经第三十出地狱品》、西凉建初七年(411)的《妙
法莲花经》、北凉永平七年(449)的《持世经题记》、承
平十五年的《佛说菩萨藏经第一》等。前秦写经带有西
晋写本的痕迹,其横画起笔用尖锋,收笔重按,捺笔滞
重。北凉写经书法已有明显的变化,起笔已有顿挫,收
笔出现回锋,书风趋向清隽庄茂,已无前秦那种朴拙的
气味。前凉《李柏文书》是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
的文书遗迹。李柏是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在新疆出土,
共有三纸,似修改时的3次手稿。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
隶书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见彩图
《李柏文书》(部分
前凉))。因此,文书的出土,
研究行书发展的历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东晋书法 东晋碑刻传世很少,仅有《爨宝子碑》、
《枳杨阳神道阙》、《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
数种。《爨宝子碑》是著名的晋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
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成,横画收笔处有挑脚,
但体势已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好大王碑》
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体间杂篆法。《司马芳残碑》笔
画结体奇正相生,有的笔法虽带隶意,但已是浓重的楷书
特点。东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如《谢墓志》、《王
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
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镌刻比较随意草率,也有的是隶书。

宝子碑》(东晋)


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
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
(697),王方庆家藏王氏一门书迹勾摹的《万岁通天
帖》,其中有王羲之的《姨母帖》(见彩图《姨母帖》 (东晋))和《初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
荟的《疖肿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羲之墨迹的
勾摹本还有:《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
侍中帖》、《上虞帖》、《都下帖》、《七月帖》、《大
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兰
亭序》等。王献之的墨迹及其勾摹本有:《鸭头丸帖》 (见彩图《鸭头丸帖》(东晋))、《地黄汤帖》、《中
秋帖》等。东晋书法家墨迹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王《伯远帖》,此帖北宋《宣和书谱》著录,流传有绪,
藏故宫博物院(见彩图《伯远帖》(东晋))。此外有晋
人书《曹娥诔辞卷》,藏辽宁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
藏有东晋升平十二年(368)款和咸安三年(373)款《法句
经》。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比较多,当时门阀大家都
以书法世代相传,如庾、郗、王、谢等大家族,父子祖孙
以书法著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王荟、
王徽之、王、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郗昙、
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其中有
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传。


南朝书法 南朝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
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著名的碑刻有:宋《爨龙颜碑》,齐《刘觊买地券》、《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
梁《鹤铭》、《天监石井栏题记》、《太祖文皇帝神
道阙》、《始兴忠武王萧碑》,陈《新罗真兴王定界
残碑》等。其中以《爨龙颜碑》、《瘗鹤铭》、《始兴
忠武王萧碑》为最著名。《爨龙颜碑》楷书,带有隶
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瘗鹤铭》刻在江
苏省镇江市焦山崖壁上,后堕入江中,因刻在摩崖上,
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
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圆处圆转流利,方
处不显得呆滞,严谨有法度,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见彩
图《鹤铭》(部分
南朝·))。《始兴忠武王萧碑》为贝义渊所书写,书法雄劲峻美,与北朝碑刻的雄
劲似同而实异。


南朝墓志有:宋《刘怀民墓志》、《明昙墓志》,
齐《吕超墓志》、《刘岱墓志》,梁《桂阳王萧融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永
阳敬太妃王氏墓志》,陈《前锋将军卫和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刘宋墓志比较
方正,《刘怀民墓志》与《爨龙颜碑》接近。齐和梁婉
转秀丽,《刘岱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桂
阳王妃慕昭墓志》在秀丽中又有一种静穆典雅、疏放妍
妙的风格,可代表南朝书风的转变。


南朝书法家比较多,墨迹流传至今天的有:齐王僧虔
《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尊体安和帖》、
《郭桂阳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等,都收在唐摹本
《万岁通天帖》中。

《尊体安和帖》(南朝齐·王慈)


南朝写经流传今天的多为齐梁间经生所写,如齐永
明元年(483)《佛说欢喜普贤经》,梁天监五年(506) 《大般涅经》、普通四年 (523)《华严经卷》、大同
元年(535)《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都是端庄流丽
的楷书,其结体、用笔和晋写经有明显不同,结体茂密,
笔法妍美,姿致顿挫,其秀劲笔法、严整结体,已开隋、
唐写经的先河。


南朝著名书法家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


北朝书法,北朝指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其碑刻书法比南
朝要丰富多采,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部分隶书笔画,如《太武帝东巡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都属于风格雄强一类。《中岳嵩高灵庙碑》雄强而奇古,笔画方棱,结构富于变化,此碑碑阴书法峻整,为近代书法家所重视。493年北魏孝文帝
拓拔宏迁都洛阳,汉化达到高潮,书风也随着起了变化。北魏搜罗各地文学、艺术之士,集中洛阳,洛阳一时成为北方文化中心。北魏帝王提倡佛教,开窟造像之风大兴,
因此造像碑亦大为兴起。这些造像、造像碑大都有题记,书法艺术遗迹保留至今的也非常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
成为北魏书法艺术的宝库。龙门石窟书法以《牛橛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等最著名。其书法结体紧劲,风格雄强,可以代表太和间雄伟浑厚的书风。
后世选择龙门造像题记有龙门四品龙门廿品等名目。《始平公造像记》为方格阳文,结构绵密而有韵
味。《牛橛造像记》端方峻整,紧劲之中而又开张舒展。


《杨大眼造像记》浑厚生动,兼有茂密雄强之势。太和间
著名碑刻有《光州灵山寺舍利塔下铭》、《晖福寺碑》
等。太和以后书法风格更为丰富多采,丰碑巨碣亦同时
兴起,著名碑刻有《高庆碑》、《霍扬碑》、《南石窟
寺碑》、《杨碑》、《贾思伯碑》、《张猛龙碑》、
《马鸣寺根法师碑》、《高贞碑》、《刘根造像记》、
《刘平周造像记》、《姚伯多造像记》、《曹望等造
像记》、《皇甫度造石窟寺碑》、《元景造像记》等。
东魏承接北魏书风,著名碑刻有《敬使君显碑》、《高
盛碑》、《高翻碑》、《凝禅寺三级浮图碑》、《李仲
璇修孔庙碑》、《高归彦造像记》、《杜文雍等人造像
记》、《五百人造像记》等。北齐碑刻多用隶书,著名
碑刻有《唐邕写经碑》、《郑述祖修孔庙碑》、《高肃碑》、《文殊般若经碑》、《马天祥等造像记》、《姜纂造像记》、《王感孝颂》等。北周碑刻有《曹恪碑》、
《西岳华山神庙碑》(赵文渊书)《张僧妙碑》等。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和东魏为最精,风格多样,有如百花
争艳,使人应接不暇。北朝碑刻书风大体可分雄强、秀
丽两类。前者以《张猛龙碑》为代表,其书法雄强奇肆,
结构严谨,能在方劲中表现出纵逸的韵味,而在严整中
时出险峭之笔,富于变化(见彩图《张孟龙碑》(部分北魏))。碑阴书法恣肆不拘,与碑阳相互辉映,为北魏
碑刻书法之精品。后者以《敬使君碑》为代表,用笔侧
微细巧,书法清婉秀劲。北朝摩崖碑刻,著名的有北魏
《石门铭》、《郑羲上碑》、《郑羲下碑》、《论经书
诗》等,北齐《泰山金刚经》、《徂徕山刻经》、《天柱山铭》等。因山凿石,书写常随石势而成;又因石质不同,镌刻也有所不同。《石门铭》书法超逸疏宕,其
笔势长而飞动 (见彩图《石门铭》(部分
北魏))。山
东掖县云峰山诸石刻,多为北魏郑道昭和北齐郑述祖所
书写。其中《郑羲下碑》结字宽博,用笔方圆结合,圆
劲中有篆隶遗韵,为魏碑之精品(见彩图《郑羲下碑》 (部分
北魏))。《泰山金刚经》为隶书之变体,因长期风化剥蚀,渐去棱角,呈圆浑之笔画,故时出奇态。

《嵩高灵庙碑》(北魏)


北朝墓志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其书法也极为多样。
志石因体积较小,石质精细,书写便利,可以发挥书法
的用笔特色,而镌刻细腻能表达笔画之变化,由于长期
埋在墓中,很少损伤,是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北魏墓志书法风格约有数种,《元简墓志》、《元羽墓志》、《元诠墓志》、《元显墓志》、《元珍墓志》、《常季繁墓志》、《司马显姿墓志》等为一体势,
结体稍斜,用笔工整秀丽,点画俯仰,已纯属成熟的楷
法。《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从属这一类,《刁遵墓志》雍容浑厚,用笔凝练,为上列墓志所不及;《崔
敬邕墓志》由于刻法变化,用刀有粗细深浅不同,故产
生纵横使转不为法度所拘的特殊趣味。《司马墓志》、
《张黑女墓志》为一类,结体扁平,用笔似多侧锋,有
端庄秀丽的趣味。《司马景和妻孟氏墓志》、《皇甫墓志》、《刘玉墓志》、《李璧墓志》、《李超墓志》、《鞠彦云墓志》、《吴高黎墓志》等面貌各不相同,大抵由于刀法不同而形成的。北魏以后墓志书体渐趋疏宕
平整,北魏茂密浑厚的书风已渐趋泯灭,如东魏之《高
湛墓志》、《刘懿墓志》、《王僧墓志》,北齐之《崔墓志》都是这类书风的代表。


北朝写经保留到今天的比较多,大都在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发现。其书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图书馆藏
北魏延昌二年(531)《华严经卷》卷八,故宫博物院藏延
昌二年《华严经》卷四十一(此卷末署敦煌镇经生曹
法寿所写,北京图书馆藏北周天和元年(566)《大般
经》卷九等。大抵北魏写经用笔沉着,风格纯朴,
画顿挫明显,虽保留一些隶意,但已是纯粹楷书,到北
周渐趋工整秀逸,已向隋唐书风过渡。


北魏初期崔、卢两家族多以书法著名,其中以崔浩
成就最大,北魏书法多受他们影响,稍后有郑道昭。北
周有赵文渊。名不载于史籍而有碑刻传于世的有朱义章、
萧显庆、王远、王长孺等。


书法理论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也得到繁荣和发展。
中国书法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各种书体都已成熟。
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中,要寻绎其发展历史,便
有书体渊流派的探索和讨论。又因书法家蜂起,而各有
擅长,要收藏品第,便有书法家名录和品评一类的著作。
此外,书法技巧的研究,也较两汉时期为广泛和深入。魏
晋南北朝书法理论著作主要有:卫恒《四体书势》、索
靖《草书势》、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古今
文字志目》、王僧虔《论书》、虞《论书表》、萧衍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与陶隐居论书启》、庾肩吾
《书品》、袁昂《古今书评》、江式《论书表》等。

历代书法漫谈2

隋唐书法


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繁盛的时期。
隋代书法 隋代立国时间较短,书法虽臻于南北融
合,但未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仅为唐代书法起了先导作
用。隋书法家有僧人智永曾用30年时间,书写《真草千
字文》800,分送浙东各寺院。其书法传王羲之法而有
所变化,平正和美,体兼众妙。有石刻《真草千字文》
传世,流传日本的《真草千字文》墨迹,亦传为智永所
书。另一位书法家为丁道护,传世书法作品有《启法寺
碑》,现原碑已佚,仅有一拓本流传。


隋代碑刻和墓志书法流传较多。隋碑内承周、齐峻
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精通,汇成一局,
朴未除,精能不露。隋代著名的碑刻有:《龙藏寺碑》、
《曹植碑》、《贺若谊碑》、《孟显达碑》、《宁碑》
和《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元公墓志》和
《元公妻姬氏墓志》等。这些碑刻和墓志,结体或斜画
竖结,或平画宽结;风神或浑厚圆劲,或秀朗细挺;都
能符合变化,自成面貌。

隋代《龙藏寺碑》


唐代书法 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
晚唐。
初唐 唐初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
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以
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
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隋代《大般涅经卷》


唐初书法家的代表是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 3人。
欧阳询的书法,法度严谨,雄深雅健,以险峭取胜。代表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君
碑》、《房彦谦碑》等,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
《张翰帖》等。虞世南,曾受业于隋代智永,被认为是王羲之的正统传派。其书法沉粹安详,不露锋芒,笔力坚实,外柔内刚。代表作品为《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在唐初三家中是后起之秀,字清劲秀颖又内含筋骨,在笔法上有新的创造。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碑》、《房玄龄碑》等。另有薛稷,
师法褚遂良,曾同欧、虞、褚并称初唐四家,作品有《信行禅师碑》等。与薛稷风格相近的薛曜,作品有《封祀坛碑》、《秋日宴石淙序》、《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等。
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上都颇有建树,其书法学王羲之,首创以行草书入碑,有《晋祠铭》、《温泉铭》等传世。他在理论上主张学书法应学其骨力,并亲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称其书尽善尽美,古今第一,还以重金收购其书法墨迹。因此上行下效,研习
王书成为一时风尚。唐高宗李治亦善书法,作品有《李碑》、《纪功颂》、《万年宫铭》等。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埤》


稍晚的重要书法家有孙过庭和李邕。孙过庭善草书,
师法王羲之、王献之,工于用笔。其书法俊拔刚健,被
认为是二王草书典型传派,传世墨迹有《书谱》。李邕
是一位才华横溢和多产的书法家,多以行书入碑。书法
瘦劲厚重,纵逸通达,作品有《麓山寺碑》、《云麾将
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等。


这个时期的书法家还有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
传父法而有变通,矩森严,意态飘逸,略少含蓄,作品
有《道因碑》、《泉男生墓志》等。贺知章善草书,有
落笔龙蛇之喻,传世作品有草书《孝经》。陆柬之为虞
世南的外甥,书法学虞世南,传世作品有墨迹《文赋》。
另如赵模《高士廉茔兆记》、王行满《韩仲良碑》、敬客《王居士砖塔铭》、王知敬《卫景武公李靖碑》等一大批书法家及其作品也都有相当的成就。

·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盛唐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法艺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
健趋向雄浑肥厚。这时出现了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
公权等著名书法家,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


张旭,人称张颠,创狂草,有草圣之称。唐玄宗时,以李白的诗、裴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其草书
千变万化而不离规矩。他又能写极严谨的楷书,其《郎
官石柱记序》被认为唐人正书无出其右。怀素与张旭合
颠张狂素。怀素从颜真卿、邬彤处得张旭笔法。
其字如惊蛇走虺,张雨狂风。有《自叙》、《苦笋帖》、《食鱼》等墨迹传世。颜真卿是一位勇于革新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多用中锋,结体丰茂,庄重奇伟,称颜体。他遗
留的碑刻最多,且极富变化。如《多宝塔碑》结字匀稳,
秀媚多姿;《宋广平碑》丰润圆挺,宽博疏朗;《颜勤
礼碑》风神饱满,用笔奇伟;《中兴颂》宏博浑厚,意兴飞扬;《颜家庙碑》庄重遒劲,大书深刻;《麻姑仙
坛记》秀颇超举,神采舒和。其草稿《与郭仆射书》和
《祭侄季明文》则顿挫郁屈,纵横磅礴,成为书法中的
楷模。徐浩工楷隶,其作品有《朱巨川告身》、《不空
和尚碑》、《大证禅师碑》等。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
的重要书法家。人称颜筋柳骨。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
严。传世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功德碑》
等。这时期著名书法家还有锺绍京,作品有《灵飞经》;
苏灵芝,作品有《田仁畹德政碑》、《易州铁像颂》等。


唐代篆、隶书亦颇兴盛。篆书成就最高的当推李阳冰。颜真卿书碑,多由他篆额,世谓联璧之美。他初学
《峄山碑》,后变化开合,劲利豪爽,自成一家。作品有
《三坟记》、《般若台题名》、《谦卦碑》等。其他擅
长篆书者还有王遒、李灵省、瞿会问、袁滋、唐玄度等。
隶书名手更多。唐玄宗以善隶著称,所书《石台孝经》、《纪泰山铭》等影响很大。时以韩择木、史维则、蔡有
邻、李潮并称隶书四家。韩择木有《叶慧明碑》,史维
则有《大智禅师碑》,蔡有邻有《庞履温碑》。其他善
隶者还有卢藏用、梁卿、刘、顾诫奢、窦泉、韩秀
荣兄弟等。


晚唐 这一时期,唐国势渐衰,书法也没有初唐、盛
唐兴盛,但也出现一些书法家,如王文秉的篆书,李鹗
的隶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唐代的书法作品除上面所述著名书法家墨迹、碑刻
外,还有许多不知名作家所书写的大量墓志和经生所写
的佛教经卷,都是重要的书法资料。唐代书法理论在三国、
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孙过庭的《书谱
序》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草书精品,也是一篇文思绵密、
词简意赅的书法理论著作。该序从溯源流、辨书体、评
古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等 6个方面对书法的奥
义进行了全面论述,被后人视为准则,影响甚大。张怀的《书仪》、《书断》等亦多真知灼见。张彦远的《法
书要录》则是第1部古代书法理论的总集,收罗广博,
择精审,对后世书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关田 艾志高)

  

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代表书家介绍
1
、杨凝式(873954) 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并称。
杨凝式留下的墨迹已不多,著名的是《韭花帖》。杨凝式变晋,唐楷行书匀密成法,黄庭坚有诗指出:"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后人以为善评。杨凝式的行草书也奔放奇逸,有《卢鸿草堂图跋》,气势雄浑,极似颜真卿《祭侄文稿》。狂草《神仙起居法》纵横恣肆,《海岳书评》说其"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题怀素酒狂帖后》诗,可视为他自己书法创作的经验结:"十年挥素学临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卷七一五)他的书风直接影响北宋书坛,是由唐入宋的一大枢纽。
其主要作品:
1
)韭花帖
楷书,麻纸,可视为杨氏楷书的代表作。明人董其昌曾为此帖题跋,称此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以此视帖,我们会发现不仅字体,用笔有萧
散之感,更重要的是《韭花帖》的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纵贯而舒朗空灵,因此在行款上独树一帜,为前代未有。仅此一点,便使它独立于古代各家的名作之林了。此外,《韭花帖》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离,或重心偏移,或轻头重脚,妙趣横生。又似出于自然
,并无造作之感。
2
)神仙起居法帖:
小草书。麻纸本。《宣和书谱》说杨氏"尤工颤草",此帖草法,可窥一斑。《神仙起居法帖》在草书中,还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其为"
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而杨凝式能融会贯通,使人望之无迹可寻,
几入化境。黄山谷曾评此帖为"散僧入圣",米芾则称其"天真纵逸"
初看似粗头乱服,其实在用笔上轻重、缓急,结体上纵横取势都十分讲究,
并于一气贯注之中,显示出其控制韵律节奏的高超技艺。
2
、彦修
梁乾化时人。他的草书写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绪题其书尾说:"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于时。"他还把彦修草书模刻上石"以贻同好"。王世贞对彦修的狂草看不惯,他在《王氏法书苑》中说:"彦修与亚栖,訾光齐名,书法如淮阴恶少年,风狂跳浪,俱非本色。"仔细分析,彦修草书气势磅礴,狂态逼人,有特色。但也有"""生犷"的瑕疵。


   

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 ----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米芾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
,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著名代表书家
1
、蔡襄 (1012-1067) 字君谟,兴化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
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2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其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帖、罗池庙碑、赤壁赋、丰乐亭记、黄州寒食诗帖。
3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宋史·
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其主要作品有:花气熏人帖、黄州寒食诗卷跋、李白忆旧游诗卷。
4
、米芾(1051-1107)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其主要作品有: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多景楼诗册帖、珊瑚帖、研
山铭帖、三帖卷、向太后挽词、寒光帖等。

历代书法漫谈3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 ----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俯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主要代表书家
1
、赵孟俯(12541322)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其代表作品有: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2
、康里夔夔(12951345)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恕叟,蒙古族人。《元史》本传称他:"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他的正书师法虞世南,行草书由怀素上追钟繇,王羲之,并吸取
了米芾的奔放,在当时趋赵孟俯妩媚书风的情况下,能创自己的艺术道路。明代解缙说:"子山书如雄剑倚天,长虹驾海。"康里夔夔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杰出书法家特立于书坛,留下的墨迹不多,有行草书《唐元缜行宫诗》,转折圆劲。其《渔夫辞册》,《草书述笔法》确有唐晋风度。所写的李白《古风第十九首》诗,字体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笔法。
3
、鲜于枢(12541322)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官太常博士,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其代表作品有:唐诗草书卷、临神仙起居帖。
4
、耶律楚材(11901244) 字晋卿,契丹族,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元史》本传记载他三岁而孤,母亲杨氏抚养教育他,"及长,博及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及释老、医卜之术,下笔为文,若宿构者。"卒后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他的书法继承了唐宋颜真卿,黄庭坚书风,以端严刚劲著称。明人宋濂说:"耶律文正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宋学士集》)起代表作品是:自书诗翰:耶律楚材作,行楷书。笔力遒劲,气宇轩昂,不拘于一点一画的繁缛,呈现漠北泼辣雄劲之气。


明代书法


中国明代书法继宋、元帖学而发展,可分为早、中、
晚三期。


早期,明初书法仅沿袭元代传统,尚未形成特色,
时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和宋广,及在宫廷
供职的詹希元、杜环等。


宋克在明初书法艺术成就最高。他兼善章草、楷、
行和草书。章草笔画瘦劲挺拔,以健美见长;行、草书也
吸收了章草的波势。他的书法古雅遒劲,技艺娴熟。宋工篆、隶、楷、草书,字画遒媚。宋广善行、草书,
字熟媚。詹希元善榜书,出于唐代楷书,当时宫殿、城门
的匾额等均出自他手。宋、杜环曾任中书舍人,詹希
元任铸印副使,都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御用书法家。三
宋及詹希元等人书法的平正、娴熟,为台阁体开了先路。

宋克:《书张怀论用笔十法》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征召天下善书人,授中书
舍人官职。分别值武英、文华殿,缮写内阁拟定的诏令、
典册、文书等。其书法有着统一的要求和体格,人称台
阁体。台阁体的代表书家有二沈。即沈度、沈粲兄弟。
此外还有滕用亨、陈登等。


沈度,善楷、隶书,师虞世南,而更加圆熟遒媚。以
后姜立纲,变二沈体为方整,结法圆熟端劲,亦颇为世
重。


中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
扬州等城市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也成为文人荟萃
的文化中心,文坛上出现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
品,文人书法也重新抬头。书法家们将兴趣转到古代书
法上,他们试图从中汲取营养。如李东阳学颜真卿、李
阳冰,吴宽学苏轼,沈周学黄庭坚,张弼、张骏学张旭、怀素等。经过多方的摸索,加之他们都具有较深的文艺
修养,因而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
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终于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沈粲:《梁武帝草书状》


祝允明小楷师锺繇、王羲之,狂草师怀素、黄庭坚。他潜心研究古法,出入变化,自成面貌。文徵明楷书师
锺繇,行草出于《圣教序》,并兼蓄唐、宋、元诸家之
,大字专法黄庭坚,小楷取法王羲之《黄庭经》、《乐
毅论》,成就最高。其书以功力取胜,风格娟美和雅;子
弟、门生最多,影响很大。王宠精小楷,亦善行草书,师
王献之、虞世南,书风朴拙疏秀。此期书法,以小楷书
最为著名。台阁体书家因有书典册的职事,亦都擅小楷。
吴门三家也以小楷成就最为突出。但他们为了纠正台阁
体整齐划一、缺乏艺术意蕴的弊病,取法魏晋,强调表
现书法的天籁之美。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
笔画繁者令大、简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圆纤,一任
自然。
草书是3家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体。文徵明得其法
度谨严,王宠得其疏拓遒美。他们都绝少三、五字相连
属的现象。偶有两字相连者,也都顺笔势轻轻引带而过。
即便是跌宕奇特、纵笔飞书的祝允明的狂草,也莫不如
此。他们继承以真作草的古代传统,点画分明、出规入
矩,同时保留了狂草变化多端的艺术特点。祝、文、王
三人的书风又有所不同:祝允明才华横溢,书学广博,
活上不拘小节,其书法也不拘一格,纵横散乱,时出病
笔。但只要是他的用心之作,其精采之处,又常为别人
所不能企及。文徵明则与之大相径庭:他生活检束,恬
静清淡。一生书风严谨,老而弥笃。其书亦法度有余,
劲和雅。王宠少负才华,仪表轩昂。随意赋诗作书,不
务功名利禄,大有晋人遗风。其书出自王献之,疏拓萧
散,于朴拙中流露出爽爽风神。另外,在祝、文、王等
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
天球、王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派的书法家。所以当
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晚期 隆庆、万历以后,书坛还出现了许多风格独
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
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

米万钟:《草书诗》


徐渭以他纵横驰聘的行草书来抒发胸中的郁愤。继
之而起的是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等四人。邢
侗广师晋、唐、宋诸名家书法,留有许多临摹古帖作品。
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得力于锺繇、王羲之。张
瑞图书风奇逸,于晋、唐书法外另辟蹊径,用笔体势多
方侧,给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万钟与宋代米芾同宗,
学米字,笔法沉着浑厚,在北方以书法擅名达40年之久。
此外,还有创草篆的赵宦光,专工隶书的宋珏等。但在
晚明书坛,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他从17岁开始学颜真卿
《多宝塔》,进而师法晋、唐、宋名家。一生取王羲之
的姿媚风神、颜真卿的粗拙朴茂、宋人书法的率意自然,
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
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
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他重视书法
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这些,与他在
绘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
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
激化,他的书法没有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而在清初社会
安定后,很快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另外,明晚期
黄道周的侧倔强,倪元璐的异理新态,王铎、傅山的
沉着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1020年间书坛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萧燕翼)


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 ----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俯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
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溃巾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
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代表人物
傅 山  石 涛  朱 耷  郑 燮
金 农  邓石如  伊秉绶  陈鸿寿
何绍基  吴熙载  赵之谦  吴昌硕 李瑞清  康有为  刘 墉  王文治


TOP

 14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