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皑皑昆仑雪 浩浩长江流——茗山法师佛学思想初探

皑皑昆仑雪 浩浩长江流——茗山法师佛学思想初探

皑 皑 昆 仑 雪   浩 浩 长 江 流

----茗山法师佛学思想初探

南京佛教协会副会长刘大任居士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赵立军编辑

       写下题目,搁笔再三。笔者对茗山法师高山仰止,尚不敢妄称跻于门墙,何况探其堂奥。也只能以朝山者的态度,沿着茗老一生行迹,作一瞻礼。
一、归儒入佛,避世出家。
       茗山法师,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钱公为前清秀才,其母张氏是位虔诚的五戒优婆夷。他幼承庭训,又读私塾十年,深受儒家的浸染。他说过:“我对孔孟之学,如忠恕、孝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印象很深,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方法。”同时,从小母亲带他进香拜佛、听经、参加佛事活动,种下日后萌发出家为僧的因。
  在他亲笔所书的《自传》里,直言无讳地谈到:“我的出家,首先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其次,由于多次参加佛七法会,听到老和尚和法师们的开示。”“联想到在家烦恼多,出家烦恼少……又觉得儒家道理不如佛家的高深。”“另外,我是一个失学、失业的青年,家庭经济的困难,使我不可能上中学,我妄想当大官、大将也成泡影,其它各行各业与我无缘,不想学。”“以上种种原因,使我发心出家。”在另一篇文章里,他讲得更为直截了当:“因少怀大志,不愿就一般职业,只求上中学、上大学不可能,家庭经济
       困难,就想出家。”在回答“为甚么要出家”这个问题时,古往今来,无论高僧大德,还是粥饭之辈,实话实说的人,虽非仅有,但确也不多。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出家的动机和因缘上,透明地观察到茗山法师一生行迹和思想的起始。
    二、崇拜高僧,发愿成佛作祖。
       从发心出家始,茗山法师对高僧的威仪、德行、学识就很崇拜,立下了“成佛作祖”的大愿。他的披剃师宏台老和尚,就是当时苏北的高僧。《自传》说:“那时,融高、大超、了性等许多老和尚和法师都喜欢我,要我跟他们出家,我却选择了德高望重的宏台做我的披剃师。”“在我的印象中,师父威仪庄严,步履稳重,态度诚恳,语言缓和……我特信仰地,恭敬孝顺他。”
       这种情结,体现在他对太虚大师的崇拜尤为突出。他二十二岁时,初见太虚大师,即为其人格魅力所倾倒“初次见面,觉得太虚大师面如满月,雍容大雅,威仪齐整,举止安详,不觉就五体投地”。他在《复许圆照居士》信中说到:“盖虚大师之福德、智慧、修持、资望、热心、毅力、忍苦、耐劳……种种美德,尤其是其菩萨心肠,迥非常人可企及也。”崇拜之情溢于言表。正是他所列举的太虚大师之种种美德和菩萨心肠,形成他心中的标竿,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这种努力均表现在他一生言论与行持中。同时,他对历史上的玄奘、鉴真、道宣、如馨等高僧,以及印光、虚云、能海、仁山、守培、清定、映彻、印顺等前辈和同辈的高僧,莫不倾注了崇敬向慕之情。
       茗山法师对高僧的崇拜,成就了他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一代高僧。他有高僧的愿力:他誓愿了生脱死,成佛作祖,往生净土。有高僧的道德:他戒德庄严,以“慈悲为室,方便为门”普渡众生。有高僧的学识:他内外兼通,定慧双修,讲经弘法,勤于笔耕,着作等身,他还是举世公认的僧教育家。有高僧的风范:他具足威仪,动静一如,温文尔雅,平易待人,他还被誉为佛教界的民间外交家。他有高僧的胸怀:关心佛教前途,尤其佛教的信仰建设、道德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以及佛教文化建设,他倡导“人间佛教”思想,他不愧称为当代僧伽模范、四众导师,是佛教界的一面爱国爱教的旗帜。
    三、深入大乘佛教,实行慈悲主义。
       一九四七年秋,三十七岁的茗山法师,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我的慈悲主义》,他称这是自己“身体力行并深深获得效验的一个主义。”“乃叙述我个人实行佛陀慈悲主义的经历、方便,效验及解释疑义。”他给慈悲的定义是“慈,就是牺牲自已而施于他人;悲,就是同情他人而急欲挽救其痛苦。”文中提出“慈悲为室,方便为门”的行持主张,列举了自已实行慈悲主义的十三种方便:(一)利他;(二)同情心;(三)恒顺众生;(四)公而忘私;(五)不害;(六)广修供养;(七)忍辱无呣;(八)戒杀放生;(九)看护病人;(十)不说使人烦恼的话;(十一)和悦的容态迎人;(十二)弘扬佛法;(十三)报恩的心愿。并进一步说明:“四摄、六度、五戒、十善、十一善心所、三十七道品等,莫不是我实行慈悲的方便。”
      《我的慈悲主义》是茗山法师大乘佛教观的宣言。他宣称:“主义,即是由思想而生信仰,由信仰而生力量之谓。‘慈悲主义’的意义,就是以慈悲心为一切思想行动的指导者。换句话说,就是把我的一切思想行动符合并归依于慈悲之道。”他的慈悲主义,就是中国佛教的大乘主义,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主义。这是他数十年来恪守维护,付诸实行,并广为宣扬的主义。
       太虚大师在判摄一切佛法上,对大乘各宗,打破千余年门户之见,力持平等融贯之说,将八宗归为空慧、唯识、真如三宗。茗山法师个人宗派法系上传承了大沩山的沩仰宗、永宁寺的临济宗、焦山的曹洞宗。佛学上,他谙知三藏,熟读《华严》、《般若》、《法华》、《智度》、《中观》等,及净土、戒律、密教方面诸经论,并精于玄奘之学。从他写作于“文革”中的《诸经提要》及《茗山讲经录》等佛学专着中,就可得知他在佛学上的功力。在判摄一切佛法上,他智慧如海,一切无碍。发展了乃师祖太虚大师的思想,判摄中国大乘佛法为‘慈悲主义’,则融八宗为一宗了。当然,在佛法的导归上,茗山法师“对净土法门有深切的信仰”,认为自己“始终是个念佛人”,“若问何往,往生净域”。
四、爱国爱教,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努力探索实践佛教与社会相适应。
       茗山法师与他崇拜的所有的高僧一样,同时也是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早在青年时代,他在《救国与信佛》一文中,就论证了信佛可以救国的道理。八年抗战期间,他“积极筹办僧众救护训练班,组织救护队为国家服务”,以实际的言论和行动抗日救国。我常想,我虽出家,但未出国,我是一个国家公民,就应该为国家的振兴出一份力。我既在佛教的岗位上,就要以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他还说过,自己“要说有经验的话,那就是爱国主义做我的指导思想。”这种讲话精神,多年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反复宣传。
        一九八四年初,茗山法师在宣讲《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时,就对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号召作出响应:“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希望大家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共同参加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实现人间的极乐世界。”他还特别从净土教义的高度,圆融无碍地说明:“现在提倡人间净上是不是否认西方净土,是不是否认求生西方净土呢?我想也不是。我们建立人间净土,正是效法西方净土阿弥陀佛的大愿,把我们的娑婆世界变成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一定是慈悲默许的,十方诸佛菩萨一定欢喜赞叹的。”他用佛法的慧炬,破除了佛教信众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疑惑,圆融了“求生西方净土”和“建设东方净土”的分别,指明了实践“人间佛教”思想的方向。
       十四年后,一九九八年十月,时已八十五岁高龄的茗山法师着文《中国佛教古今谈》,这是表达他佛学思想的颠峰之作。他谛观“二千年的中国佛教,既有长期的兴盛,也有短暂的挫折。”振聋发聩地提出“三武一宗”“法难”是佛教“法久弊深,自身腐败”的“因果报应”,“留给中国佛教的历史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它永远提醒我们及时深省自身隐患。”而今天,“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佛教事业日益兴盛的同时,绚丽宝幢的另一方面,隐忧在悄然滋生。”他以慈悲之心,列举“今日佛门之弊”,在“思考着如何认清佛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在总体上把握佛教生存发展的趋势。”回答是肯定的,“佛教当初传入中国,就是因为适应了它所处的社会才得以生存发展。今天,我们处在这样伟大的历史时期,要使中国佛教永立于不败之地,也唯有走改革流弊,整顿律风、道风、学风,适应社会之路。”
     《中国佛教古今谈》指出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源头:“大约在一九一五年,(太虚)大师即找到了大乘佛法的之源——人乘法”,“建设由人乘而进菩萨的人生佛教”,“最后,由人生佛教影响社会的十善伦理,普及人群,形成淳厚的民风国俗,建成人间净土”,“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人间佛教’思想的起源”。
       论述了“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此,又提起他不止一次说过的,赵朴初会长亲口对他所言的一件往事“一九四七年三月七日,太虚大师在圆寂前十日,特召赵朴初居士,以其所着《人生佛教》相赠,勉其努力护法。”用以喻示说明赵与自己是太虚大师思想的当然继承人。他说:“大师遗志得其弟子赵朴初、巨赞、正果、印顺、演培等(当然也应有他本人)的继承,理论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赵朴初会长在《中国佛教三十年》的报告中,“进而明确指出,‘在当今时代,中国佛教向何处去?’‘我认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可以说,赵朴初会长是把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长期指导提出来的。”他深刻地总结:“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理论的建立,是近代佛教教理改革的重大成就,提倡人间佛教是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可宝贵的智慧结晶。”
   五、皑皑昆仑雪,浩浩长江流。
       当我们循着茗山法师一生的思想发展轨迹,回顾他老人家的嘉言懿行,应该说己凸现出其佛学思想的脉络。
       儒家思想打下了做好人、做圣贤的基础;对高僧的崇拜,使他秉承了高僧们的种种美德和菩萨心肠;深入大乘佛法,以“慈悲主义”为宗;“慈悲主义”使他关怀佛教、关怀社会、关怀众生,树立了坚定的“爱国爱教”信念;由“爱国爱教”为目的和归依,茗山法师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人间佛教”思想,从“佛教教义的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人间佛教”思想的精神实质内涵。他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深刻而又普通的道理:中国佛教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以“人间佛教”思想为长期指导,而“人间佛教”思想的精神实质内涵,就是中国佛教必须努力与社会相适应。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茗山法师已初步建立了中国佛教“人间佛教”思想信仰体系的构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犹如浩浩长江之水,源于皑皑昆仑之雪,感谢茗山法师为我们留下了无尽宝藏。祈愿他老人家常寂光中,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发新话题